本文将知识应用引入PVC知识增值研究,将PVC知识增值的过程描述为“PVC之中的知识搜寻行为——PVC之外的知识应用行为——PVC之中的知识贡献行为”。考察知识资源在PVC之外的应用过程,搞清楚用户在知识应用过程中如何创造出新知识,是理解PVC知识增值的关键
[12]。
PVC用户在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会创造出新的知识。本文结合用户获取的知识资源不同、应用知识的场景不同,提出PVC实现知识增值的4条具体路径。按照知识应用的情景不同,可将PVC用户搜寻到的知识资源划分为:情境化知识和非情境化知识,例如某企业的营销企划案是情境化知识,而某个普适性的营销理论则是非情境化知识。类似的分类还有M. H. Zack的通用知识与专门知识
[13],李金明、戴昌钧、汤建民的原理性知识与具体知识
[14-15]。按照用户工作学习领域不同,可将PVC知识的应用划分为:本领域内应用和非本领域应用
[16]。例如从事营销工作的用户从某营销专业虚拟社区获取营销知识应用于工作属本领域应用,而IT和传媒行业的用户从该PVC获取营销知识应用于工作则属非本领域应用。将用户获取的知识资源类别与应用知识资源的领域两两组合,可得出PVC知识增值过程与路径,如图2所示:
路径1:用户从PVC获取情境化知识应用于本领域,提炼出通用知识回馈PVC。PVC中的很多知识内容与其情境交织在一起,这是知识共享无法回避的问题
[17];M. L. Markus的知识再用理论指出,新手或初学者、同领域用户在使用他人贡献的知识时会遇到困难,需进行“去情境化”操作
[18]。例如A的任务是策划一次营销活动,A从营销专业虚拟社区中搜寻并得到文档《甲公司××营销活动策划案》,但此文档无法直接用于A的工作,A须对此文档做“去情境化”处理。“去情境化”,首先要补充文档中缺失的甲公司背景信息以理解该策划案;而后从文档中剔除与甲公司特殊背景有关的营销策划,由此可获得营销活动策划的通用知识;最后A应用通用知识完成自己的工作。不难看出,若干嵌入情境的专门知识经“去情境化”处理后成为更具普适性的通用知识。
据此,提出假设1:用户应用并提炼通用知识的行为对知识搜寻行为与知识贡献行为间的正向关系起中介作用。
路径2:用户从PVC获取非情境化知识应用于本领域,修正和完善PVC中的陈旧知识。除去情境化知识,PVC中还有大量的通用知识。例如B为策划一次营销活动,在营销专业虚拟社区中搜寻并得到帖子《营销策划十项原则》,B学习通用原则和一般步骤后结合本公司实际将其应用于工作,此“情境化”应用即李金明、戴昌钧和汤建民所谓的“知识具体化”,被认为是知识创造的重要途径之一
[14-15]。知识应用中,B可能发现该帖所述原则与实际情况不符,需要修改,也可能发现该帖内容已过时或不全面,需要补充。黄梦婷、张鹏翼的研究对此提供了证据,他们发现知乎用户能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他人贡献的知识内容提出质疑,纠正他人错误,或者提供新的实例,补充相关资料
[19]。可以说,知识的“情境化”应用是对知识的实践检验,原内容经去伪存真、补充完善之后发生了变化,成为可靠的新知识
[20]。
据此,提出假设2:用户应用并修正已有知识的行为对知识搜寻行为与知识贡献行为间的正向关系起中介作用。
路径3:用户从PVC获取非情境化知识进行跨领域应用,拓展PVC中原理论的适用范围。当人们遇到本领域知识无法解决的难题时,会进行跨领域知识搜寻与求助
[18]。例如,信管领域学者A. Bhattacherjee在考察信息系统持续使用这一新问题时,发现本领域知识如技术接受模型等不能提供有效解释,转而从营销管理中借鉴了“期望-确认理论”,将信息系统用户视为消费者,提出用户的使用期望、确认以及试用满意度决定着他们是否再次使用某信息系统
[21]。跨领域应用将“期望-确认理论”的适用范围从传统商品领域扩展至IT领域,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创造出了新的知识,即信息系统持续使用模型
[22]。PVC是开放的知识交流平台,众多志趣相投的非专业人士跨领域搜寻和应用知识,拓展了原理论,创造出新知识。
据此,提出假设3:用户应用知识并拓展原理论的行为对知识搜寻行为与知识贡献行为间的正向关系起中介作用。
路径4:用户从PVC获取情境化知识进行跨领域应用,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开发新理论并回馈PVC。知识再用理论将数据挖掘视作知识再用的主要形式
[18],M. L. Markus曾指出,与原知识提供者的目的不同,挖掘者搜寻和使用这些知识的目的是创造新知识。例如,知名旅游经验分享网站蚂蜂窝中有很多个人旅行游记和攻略,是极其个性化、情境化的知识;对这些游记攻略展开数据挖掘、从旅游企业的视角展开分析,可以建立游客需求预测模型
[23-24],获得新知识。蒋建洪、马瑞云对多家旅游网络社区的个人游记进行文本挖掘并建立模型,向游客推介下一个旅行目的地
[25],这些新知识有力地支持了旅游营销工作。PVC的开放性为数据挖掘者提供了便利,从新的视角挖掘和分析数据,能创造出新知识、开发出新理论。
据此,提出假设4:用户应用知识并开发新理论的行为对知识搜寻行为与知识贡献行为间的正向关系起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