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起源于情境学习理论,是实践社区知识共享的理论基础。 J. Lave等
[3]在研究实践社区时提出情境学习,指出学习从根本上是一个社会过程,学习的本质特征是个体在实践社区进行合理外围参与的过程。实践社区不同于传统学习环境的地方在于学习情境的真实性和社会性。从学习的个体认知转向对学习情境的关注,最早可追溯到A. Bandura
[44]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发生在社会情境下的认知过程,强调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并提出观察起源于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效能等有益的结论。E. Wenger
[4]进一步给出学习的社会化定义,提出了社会学习系统的概念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学习的社会过程。社会学习系统有3个核心概念:学习社群(community)、社区边界(boundary)、用户身份(identity)。边界是社会学习系统的重要概念,能够提供不同于社区内部的学习机会,并且社区边界是动态变化的,边界学习能使个体效益最大化。用户身份是实践社区社会学习理论的另一个核心概念,身份的塑造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份同时具有社会属性(别人如何看你)和个体属性(自己如何看自己)
[45]。
C. M. Johnson
[46]强调个体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参与活动进行社会学习,通过学习加深成员的相互承诺,也进一步推进了实践活动。社会学习建立在协作学习的基础上,是集体学习的一部分,然而并非所有的集体学习都有社会性
[7]。基于实践社区的社会学习具有阶段性,学习在理论上被视为是进入社区的轨迹,强调参与实践活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社会性参与塑造了成员身份,知识技能的显著转变带来身份的相应转变
[47]。成员通过社会学习进行知识交换、知识获取与评价
[48]。近期学术界重点关注对社会学习能力的分析与发展。例如E. Vrieling等
[49]提出了针对教师职业社群的社会学习评估框架,M. D. Laat等
[50]应用该评估框架分析具体实践项目案例,探索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小组行为。
近年来,社会学习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组织行为
[51-52]、技术创新
[53-54]、电子商务与消费者行为
[55]等领域。虽然社会学习理论出现在社会化媒体之前,但是社会化媒体及其他在线技术丰富和提升了社会学习
[7]。隐性知识及其转移、共享一直以来是知识管理关注的焦点。隐性知识只有通过组织化、社会化学习过程才能得以表征和获取
[56]。隐性知识的许多属性不能通过个体单独体现,而是通过组织的社会化方式,如成员在情景实践活动中的交互作用才能充分体现。这种特性意味着必须让拥有隐性知识的专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57]。因此,基于实践社区的社会学习是隐性知识传递的有效途径
[2]。
社会学习是在线CoP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学习相关理论可以有效指导社群知识共享实践活动。近期研究表明,将社会学习与知识管理相结合的研究视角是提升实践社区知识共享效果的有效途径。